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流圈观点

2025年上海慕尼黑电子展:ADI以感知与连接技术驱动未来汽车智能化变革

作者:蔡柱旺电子交流圈电子网 日期:2025-04-22 点击数:3

2024年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期间,全球领先的模拟技术厂商ADI(亚德诺半导体)首次披露了其汽车业务的最新战略动向。在《电子产品世界》的独家专访中,ADI汽车产品部总监陈晟先生一起深入解读了公司在智能驾驶、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创新布局。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深度转型,这家深耕汽车电子领域三十余年的技术巨头,正在通过"高性能感知+高速连接"的双引擎战略,推动汽车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终端的蜕变。

image.png 

ADI汽车产品部总监 陈晟

 

感知与连接:构建智能汽车的"神经系统"

ADI的汽车技术版图中,"感知"与"连接"构成了最核心的技术支柱。据最新财报显示,汽车业务已占ADI总营收的30%,这一增长源自其对汽车智能化底层需求的精准把握。"汽车本质上正在演变为一个复杂的边缘计算设备",ADI技术专家表示,"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必须首先解决海量数据的精确感知与实时传输问题"。

在感知技术领域,ADI延续了其在精密信号链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为例,其有线/无线BMS解决方案可实现±2mV的电压检测精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50%。这种纳米级精度的感知能力,使得电池健康状态(SOH)的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在自动驾驶感知层,ADI的毫米波雷达芯片组已实现4GHz超宽频带支持,配合专有的MIMO天线技术,将角分辨率提升至0.5度,为L4级自动驾驶提供了关键的冗余感知保障。

连接技术的突破则体现在其GMSL(千兆多媒体串行链路)和A2B(汽车音频总线)两大核心技术上。最新一代GMSL3芯片组支持12Gbps传输速率,可同时传输4路8K@60Hz视频流,时延控制在2微秒以内。这相当于在单根线缆上承载了整部4K电影的实时传输能力,为智能座舱的多屏互动和自动驾驶的视觉感知提供了"高速公路"级的数据通道。A2B总线则通过菊花链拓扑结构,将传统汽车音频系统的线束重量减少70%,同时实现32通道、192kHz/24bit的无损音频传输,为主动降噪(RNC)和个性化音区等创新功能奠定基础。

 

软件定义汽车:重构汽车电子架构的基石

面对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产业变革,ADI提出了"数据决定体验,连接定义架构"的技术哲学。其最新推出的10BASE-T1S以太网解决方案,将传统CAN总线的带宽提升了100倍,时延降低至10μs级别,支持多达100个节点的菊花链连接。这种"全车以太网化"的架构革新,使得整车线束长度减少40%,为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EE架构演进提供了物理层支撑。

在具体应用层面,ADI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其Sharc+音频DSP芯片组采用异构计算架构,单芯片可并行处理48路音频通道,配合第三代A2B总线,实现了从声源采集、信号处理到功率放大的全链路优化。这种架构使得座舱内的主动降噪系统(RNC)可在120dB环境噪声下仍保持98%的降噪效率,同时将系统功耗降低30%。在视觉交互维度,GMSL3技术支持的座舱域控制器,可驱动4块4K OLED屏实现240Hz刷新率的无缝联动,为车载游戏、AR-HUD等场景提供影院级体验。

 

自动驾驶的"视觉神经":GMSL技术的持续进化

针对自动驾驶对视觉感知的极致需求,ADI的GMSL技术正在经历新一轮迭代。新一代GMSL4芯片组将支持24Gbps传输速率,这意味着单通道即可承载8K@120Hz视频流或4路4K@60Hz视频的同步传输。更关键的是,其创新的自适应均衡技术(Adaptive EQ)可将传输距离延长至15米,突破传统SerDes技术的物理限制,为分布式自动驾驶架构创造可能。

在功能安全层面,GMSL芯片组集成的ASIL-D级安全岛设计,可实现端到端的CRC校验和链路层加密。这种"物理层+协议层"的双重保护机制,使得摄像头到域控制器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低于10^-18,完全满足ISO 26262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严苛要求。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头部车企的L3级量产车型中实现前装,支持8MP摄像头的毫秒级时延传输。

 

48V电气架构:重新定义汽车能源范式

面对汽车电气化与智能化带来的功率需求激增,ADI率先布局48V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其最新推出的LTC7821升降压控制器,采用耦合电感技术实现98%的转换效率,功率密度达到120W/in³,较传统方案提升3倍。配合智能配电单元(PDU)中的LTC6813电池监控芯片,可实现对48V锂离子电池组的μV级精度监控,系统续航提升15%。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ADI的48V技术正在重塑汽车子系统设计。例如在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中,其48V BLDC电机驱动方案将峰值扭矩提升至200Nm,响应速度加快50%,而系统体积缩小30%。在车载计算平台供电方面,ADP1052数字电源控制器通过自适应电压定位(AVP)技术,可将SoC芯片的供电纹波控制在10mV以内,为核心计算单元提供"实验室级"的纯净电源。

 

写在最后:从技术赋能到生态共建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拐点,ADI的技术演进路径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思维:以高性能感知构建汽车的"感官系统",用高速连接技术打造"神经网络",最终通过电源架构革新夯实"能量根基"。这种三位一体的技术布局,恰与汽车智能化所需的感知、决策、执行三大能力形成完美映射。

但技术突破远非终点。在与国内车企的深度合作中,ADI正在构建全新的技术生态——通过开放A2B、GMSL等技术的协议栈,提供定制化IP授权,帮助车企在底层架构创新中掌握主动权。这种"授人以渔"的生态策略,或将重新定义汽车半导体厂商的角色定位。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时,ADI的技术图谱正在描绘未来汽车的崭新轮廓。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网友原创提供和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