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流圈观点

英飞凌以全面解决方案应对智能座舱设计趋势挑战

作者:蔡柱旺电子交流圈电子网 日期:2025-04-29 点击数:1

智能座舱不仅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智能汽车与驾乘人员交互的核心应用场景。随着汽车电子电气化结构的发展和智能化方向的演进,对智能座舱技术不断提出全新的技术挑战。在2025慕尼黑电子展现场,EEPW专门采访了来自汽车半导体排名第一的英飞凌科技智能座舱负责人Robin Qiu,一起来畅谈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英飞凌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

英飞凌在智能座舱方面拥有全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了微控制器、3D TOF传感器和各种环境参数传感器,以及各类投影芯片等。谈到英飞凌产品和方案的特点,Robin Qiu总结了几个方面,首要的问题是质量和可靠性,英飞凌的Aurix MCU是业界首款取得ISO 26262 ASIL-D认证的微控制器,从设计流程到文档控制和芯片功能配置方面都围绕功能安全的需求全新定制,除了产品开发之外英飞凌准备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确保客户的设计可靠。在创新性方面英飞凌开创了业界很多创新技术的应用,比如TC4系列率先在MCU上部署AI运算单元,硬件路由并支持运行HyperVisor等功能。

1745740594328026.png

英飞凌科技智能座舱负责人Robin Qiu接受EEPW专访

站在英飞凌角度看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Robin Qiu首先看到的是在全新电子电气架构(E/E)以及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背景下,智能座舱逐步向中央计算的方向发展,这就对芯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对域控制器、以太网通信接口和软件服务方面都要适应面向服务的设计需求。第二个方面,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丰富程度快速扩张,以屏幕为例,以前座舱里可能只有一两块屏幕,现在部分车型座舱内可能拥有两位数的屏幕,英飞凌推出了带有图形控制的MCU应对多屏幕的设计新,同时还配有相应的触控芯片技术。针对这部分需求,Robin Qiu还特别提到,宝马曾经预言未来车内的显示器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有一种新的投影技术以节省车内空间,英飞凌针对这种趋势开发了激光扫描类投影芯片,可以在车内的智能表面实现投屏功能。此外,车内信息交互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车联网带动了整个车内有线和无线通信的接口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是车内和车外信息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英飞凌专门推出带有HSM加密模块的MCU满足车内安全的需求。

英飞凌在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展示了两套成熟的智能座舱方案,分配搭载了目前最主流的两个车机芯片体系。一个是搭配高通SA8295的智能座舱系统,在该系统中配备了英飞凌的Wi-Fi蓝牙芯片、MCU和LIN/CAN收发器以及SBC等。其中Wi-Fi芯片实现了业界创新的双5G投屏技术,可以解决在运行Carplay时主副驾可以同时投屏的需求,确保车机能够支持双路由功能。另一套方案则是联手联发科的MT8666开发的低成本高性价比的智能座舱,英飞凌为此方案提供了一颗带图形驱动的MCU,主打SoC的安全伴侣角色,如果SoC遇到一些故障,MCU可以随时接管仪表显示屏并显示警告信息,确保行车安全。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智能座舱应用的先导市场,在很多应用方面已经开始引领全球,Robin Qiu认为英飞凌首先要充分了解本地客户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跟客户一起在英飞凌现有产品基础上匹配出适合客户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用英飞凌功能强大的产品来帮助国内客户实现新应用创新。同时,秉承“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英飞凌不止产品生产要在中国,产品定义也实现中国本地化。针对用户差异化人机交互的需求,Robin认为英飞凌有效搜集客户的需求,跟客户一起在AI和软件定义汽车等趋势方面进行针对性产品定义和芯片开发。

智能座舱作为未来开发的重点,特别是智能座舱中很多应用需要开发者共同实现开发,英飞凌搭建了面向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涵盖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器、末端的执行器和传感器,以及高速以太网和多种车内通信接口协议的硬件平台,Robin对未来智能座舱的工程师也提供了很中肯的建议,比如要熟悉面向服务化的中间层通信软件和基于以太网的车内信息传输协议等。在操作系统方面,软件工程师需要熟悉Linux或者AutoSar的AP,甚至需要工程师熟悉Android系统以适应客户对部分单元的App开发的需求。为了支持软件工程师更好地基于英飞凌的硬件产品开发智能座舱应用,英飞凌推出了用于AURIX、TRAVEO和PSOC的可扩展软件包产品组合Drive Core,助力加快汽车软件的开发速度。Drive Core绑定了来自英飞凌和第三方提供商的预集成软件和工具,可在为期三个月的评估许可证下自由使用,英飞凌硬件的用户不再需要考虑各种底层基础软件的购买和授权问题,只需要关心应用层的软件开发就可以满足包括AutoSar标准要求在内的智能座舱应用,大幅提升用户的开发效率。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网友原创提供和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

上一篇:ST以Teseo VI重新定义GNSS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